主动对接组织内部各部门(如行政、人事、业务部门),按照《档案管理规定》明确收集范围(如合同、会议纪要、人事档案、项目报告等);
定期接收需归档的文件材料,核对文件的份数、页数、载体完整性(如电子文件是否有备份、声像档案是否附带文字说明);
对零散、遗漏的历史档案进行征集与补全,确保档案覆盖组织核心活动。
分类:根据国家或行业标准(如《归档文件整理规则》GB/T 29194-2012),结合组织实际情况制定分类体系(如按 年度 - 机构 - 问题 年度 - 项目 - 类型 等维度);
排序与编号:对同一类别的档案按时间、重要性或逻辑顺序排序,编制唯一档号(如 2024 - 行政 - 001 ),确保每一份档案可精准定位;
编目与著录:填写档案目录(包括题名、形成时间、形成单位、档号、页数、保管期限等核心信息),并将目录录入档案管理系统,形成电子索引。
物理保管(纸质 / 实物档案):
管理档案库房,控制温湿度(通常温度 14-24℃,相对湿度 45%-60%),防止档案受潮、霉变、虫蛀、鼠咬;
配备防火(如灭火器、烟感报警器)、防盗(如监控、门禁)、防光(如遮光窗帘)设备,定期检查库房安全;
对破损档案进行修复(如托裱、装订加固),对珍贵档案进行复制备份(如扫描成电子档)。
电子档案保管:
搭建或维护电子档案管理系统,确保电子档案的存储安全(如异地备份、定期校验数据完整性);
遵循《电子档案管理基本术语》《电子档案长期保存需求》等标准,选择符合长期保存要求的格式(如 PDF/A、TIFF),防止格式失效;
设置访问权限,避免电子档案被篡改、泄露或丢失。
受理内部员工或外部单位(如司法机关、审计机构)的档案查阅 / 借阅申请,审核申请的合规性(如是否符合保密规定、是否有审批流程);
提供档案查询服务:通过电子索引快速定位档案,提供纸质副本(需登记)或电子档(加密传输),并记录利用情况(如利用人、用途、时间);
编制档案参考资料(如大事记、专题汇编、统计台账),为组织决策、业务开展、历史研究提供支持。
依据《国家档案馆档案保管期限表》或组织内部规定,结合档案的内容、用途、影响力,划分 永久 长期(10-30 年) 短期(10 年以下) 保管期限;
定期(如每 5-10 年)对已到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价值复核,区分 继续保存 和 销毁 两类;
对需销毁的档案,编制《档案销毁清册》,经上级审批后,按规定程序(如双人监销、全程记录)销毁,防止涉密或有价值档案流失。
识别档案中的涉密信息(如国家秘密、商业秘密、个人隐私),标注保密等级(如 绝密 机密 秘密 ),并单独保管;
严格执行保密制度,限制涉密档案的访问范围,禁止未经授权的复制、传播;
定期开展保密培训,提升自身及组织员工的档案保密意识,防范泄密风险。